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据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北魏道武帝时,已立“神岁十二”(即十二个太岁神)专祀。《春明梦余录》载:“明洪武七年(1374)甲寅,令仲春秋上旬择日祭太岁。”太岁神因时而化,原本是凶神,后逐渐成为民间守护神。
据《夷坚志》载,宋时常州东岳庙后所供太岁,已俨然冠冕,具有人格特征。自元明以后,最高统治者设专坛祭祀太岁神,并常与月将日值之神并祭。因岁神为值年之神,掌人间一年祸福,又称“值年太岁”,俗称“岁君”。后来道家又把太岁称为大将军。《神枢经》云:“大将军者,岁之大将军也。”《正统道藏》中称六十年太岁神均有真名实姓,且皆有神历。
六十位太岁神都是古代社会感天动地的道德忠良的化身,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一种伦理道德是积极进步还是消极落后,其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发展。明清统治者册封的太岁神,在世界观体系中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但如果我们撩开神灵信仰的神圣面纱,敢于摒弃一切左的、狭隘的思想观念,认真审视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因素。
比如太岁神中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偷盗、不与俗争、父慈子孝、乐人之吉、恤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慈心于物等,这些就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得口是心非、不得绮言狂语、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这些就有利于反对弄虚作假,杜绝丑恶现象,弘扬社会正气;诚信不诈、不淫不盗、慈俭素朴,这些就有利于提倡诚实守信、诚实劳动的社会风气。
这些因素,在调节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释放着正能量,也正是这些积极因素,成为太岁神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因。
明《三命通会》“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有守护神之意思。自元明以后,最高统治者设专坛祭祀太岁神,并常与月将日值之神并祭。因岁神为值年之神,掌人间一年祸福,又称“值年太岁”,俗称“岁君”。后来道家又把太岁称为大将军。《神枢经》云:“大将军者,岁之大将军也。”《正统道藏》中称六十年太岁神均有真名实姓,且皆有神历。
太岁神乃我们本土道教值年神,不要采用其他方法化太岁。比如太岁符上写着唵佛敕令、化太岁锦囊里面放着化太岁平安佛牌等佛教用语(用品),显然是不正确也是不正规的。现在市场上化解太岁的方法五花八门,很多是和化解太岁无关的,其实太岁神并不是凶神,并不是我们要避开太岁神,而是奉请太岁神庇护我们化解某年太岁带来的副作用。
太岁神的来历或是仁义之人或是大善之人或是忠勇之人等等民众追忆而封神,其表现都是受到所有人尊崇的所以才能轮值为太岁神,所有太岁神都是正神,我们应该是诚心奉请而不是恐惧畏惧。